今日大寒,以冬之落幕,作春之序曲。
大寒,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,带着彻骨的冷意,为一年的时光画上句点;又似一把钥匙,悄然开启春的序章。
这一年,“诗意”与“节令”辉映,像是既古老又浪漫的奇遇,在平静的生活里细数岁月的刻度;这一年,在古人浩荡的诗情里,十里春风、阵阵松涛、蒹葭苍苍、千山暮雪的美妙字眼和情景,都曾在泛黄的纸张上跃动;这一年,见过林风轻拂翠竹、溪水潺潺伴清音,也见过山月照弹琴、寒窗寂寂思故人……
时光如斯,节令更迭,从立春的微风拂面,到大寒的朔风凛冽,每一个节气都是一幅绝美的画卷,每一首诗词都是一曲悠扬的乐章。岁暮大寒,怀揣诗意,便不觉寒冷。
古人将大寒分为三候:一候鸡乳,大寒节气开始光照增加,母鸡便可以孵小鸡了;二候征鸟厉疾,鹰隼之类的征鸟,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,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,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;三候水泽腹坚,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,且最结实、最厚。
大寒节气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,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。食糯是其中一项,人们会吃糯米饭等,寓意着健康与好运;有的地方还有“做牙”习俗,即祭祀土地公。此外,临近春节,扫尘和糊窗也是大寒时常见的民俗活动,人们通过大扫除和贴窗花等方式,辞旧迎新,祈求来年的吉祥与顺利。
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,大寒时节被认为是一个自由的时节,传说大寒到了,民间可以自由动土基建、修缮房屋,没有禁忌。实际上,这也是辛苦一年的民众心理放松的时节。
大寒岁末,万物蛰伏,却也孕育着新生的希望。在古人的诗行间,人们领略了“大寒雪未消,闭户不能出”的静谧,也感受了“岂如凌霜叶,岁暮蔼颜色”的坚韧。待到春回大地,续写属于自己的诗意篇章,让生活在这流转的时光中,绽放出别样的光彩。
寒尽,春生。在古人很多诗词中,都蕴含着浓浓的希冀。比如,唐代诗人元稹曾作《咏廿四气诗·大寒十二月中》。诗曰:“腊酒自盈樽,金炉兽炭温。大寒宜近火,无事莫开门。冬与春交替,星周月讵存?明朝换新律,梅柳待阳春。”
这首诗开篇写到,腊月里,把美酒斟满杯,让炭火暖心扉。诗人劝诫人们应顺应时节,围炉取暖,非必要不出门。与此同时,面对季节交替,诗人看到的是勃勃生机:梅花杨柳,迎春而待。整首诗的笔触温馨、自然,不仅传递了诗人对时节更迭的感受,更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。
宋代诗人黄庭坚,曾作一首五言律诗《岁寒知松柏》,每到隆冬腊月、天寒地冻时,其中几句总会被人提及:“群阴雕品物,松柏尚桓桓。老去惟心在,相依到岁寒。”诗人在这里通过描绘松柏在严寒中的坚韧与顽强,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之精神的赞美,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,发人深思。
岁末终章,向暖而行。经过冬寒凌冽的历练,才是春暖花开的未来。愿天下人,漂泊有归宿,前程有奔赴,春日可期,绚烂可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