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纵深|告别二十年干涸 “坝上明珠”风采重现
来源: 河北新闻网  
2025-10-22 14:48:29
分享:

10月16日拍摄的安固里淖。吴孟忱 摄

  阅读提示

  干涸多年的安固里淖回来了!

  2004年,这个华北第一大高原内陆湖彻底干涸。经过张北县多年系统治理修复,在去年初步见水的基础上,安固里淖如今水面面积达78785亩,创近40年来最大纪录,重现“坝上明珠”风采。

  通过大力治理地下水超采、调整农业结构,张北县地下水位逐步回升,为安固里淖重现湖光水色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  如今,安固里淖的生态基底已然筑起,草原修复增强了水源涵养能力,长效治理机制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一个碧水荡漾的安固里淖,从愿景走进现实。

10月16日拍摄的安固里淖。吴孟忱 摄

  水面面积创近40年来最大纪录

  10月17日早上,拿出闲置多年的渔网,张北县海流图乡邢地湾村村民张宏柱来到离村200多米的安固里淖。忙活了一上午,他带着十几公斤活蹦乱跳的鲤鱼、鲫鱼回家了。

  在张宏柱的印象中,安固里淖的水面从未像今天这样宽阔。

  数据证实了他的感受。当天,自然资源张家口市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的数据显示,安固里淖水面面积达78785亩,创近40年来最大纪录。

  “过了这么多年,没想到渔网还有用武之地。”曾经,张宏柱以打鱼贴补生活,但后来安固里淖干涸了。在长达20年的干涸期,他只好把渔网塞进编织袋,扔进家中仓库。

  “安固里淖出自蒙古语,意思是有鸿雁和水的地方。它是华北地区第一大高原内陆湖,被誉为‘坝上明珠’。历史上,这里水草丰茂。”张北县水务局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宋晨波说,不过,由于地下水超采、气候变化等原因,从1998年开始,安固里淖水面逐渐缩小,2004年彻底干涸。

  安固里淖干涸后,一场生态危机开始向周边蔓延。

  “安固里淖湖底是盐碱滩,放眼望去,灰白的盐碱格外刺眼。湖底土地龟裂,寸草不生,出现了沙化的趋势。”张北县海流图乡农业助理程国会说。

  秋冬两季,坝上的风刮得格外凶。在程国会的记忆中,“一刮大风,卷起的尘土几乎要吞没村庄。风大的时候,20米外看不见对面的人”。

  此外,安固里淖周围有20多万亩草原。随着水的消失,草原开始退化,这不仅带来了生态破坏,还对周边村落的畜牧养殖业造成影响。

  因草原退化,牛羊越来越吃不饱。张宏柱常年饲养上百只羊,为此他不得不专门种植饲草,即便如此,冬季仍需要花钱采购一批草料。

  这20年里,村民们一直期盼安固里淖回归,张北县也不断推进系统治理修复。去年几场大雨过后,淖里有了水。今年,安固里淖在去年初步见水的基础上,重现了昔日湖光水色。

  深秋时节,“坝上明珠”别有一番景象。一望无际的湖面在阳光映衬下泛着点点光亮,成群结队的鸟儿鸣叫着从水面上掠过,岸边的披碱草透出丝丝绿意。

  “再有10天左右,从北方来的大天鹅会在安固里淖栖息。如果没有水,它们可不会在这里停留。”程国会说,安固里淖水体恢复以来,各类鸟儿数量越来越多,已恢复到干涸前的状态。

  在安固里淖的北岸大西湾乡生意行政村润和自然村,记者遇到放牛归来的李振礼,在他的指挥下,成群的奶牛鼓着肚子回到牛棚。“往年,一进10月,草木枯黄,牛就没食吃了。这两年牧草长势盛,放牛还能持续一阵子。”李振礼说。

  卫星遥感图清晰记录了安固里淖20余年间的变化:从2004年到2023年,它是一片毫无生机的白色;到2024年,随着水体初步恢复,一抹淡绿色悄然浮现;如今,则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浓郁绿色。

  采访中,附近村民高兴地说,他们记忆中“风击水,浪拍岸,摇橹撒网捕鱼忙”的画面终于重新展现在眼前了。

10月16日,海流图乡邢地湾村村民张宏柱在安固里淖岸边,讲述水体恢复过程。河北日报记者 魏雨 摄

  地下水超采治理托起潋滟湖光

  去年安固里淖存下一些水时,张宏柱并不相信水体正在恢复,因为类似的希望在过去20年间多次出现又多次破灭。

  “一些降水量大的年份,淖里能存下一片水,可过不了多长时间,水就蒸发没了,湖底再次出现龟裂。”张宏柱说。

  地表水流失,原因是被“干渴”的地层“喝”掉了。但这次,安固里淖没有重蹈覆辙,在看不到的地下,逐渐回升的地下水位成为坚实的基础,托举起地上这片潋滟湖光。

  2004年,安固里淖干涸后,一场围绕它的治理行动开始了,核心指向地下水超采。

  张北是蔬菜大县,生产的错季蔬菜畅销京津,蔬菜产业也一度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。不过,经济效益背后是巨大的水资源代价,蔬菜种植依赖打井抽取地下水,张北农业生产用水超全县总用水量的70%。

 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,就必须调整种植结构。

  10月16日,大西湾乡永德堂村村民李树宽来田间转悠,谋划明年的种植计划。

  李树宽曾是村里的蔬菜大户,10年前流转了670亩土地种植白萝卜。白萝卜产量高,但耗水量大,种一季至少浇5次水,为此他专门打了4眼井。后来,为了安固里淖,种了一辈子菜的李树宽响应政府号召,关停了这4眼井。

  不种白萝卜后,李树宽改种了抗旱性强的“张杂谷”。“这两年种谷子每亩地收入约1000元,算上政府补贴,不比以前种菜差,而且田间管理简单,省工省力。”他说。

  从2019年开始,在前些年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,一场更大力度的退减水浇地行动在张北展开。在安固里淖周围,用于灌溉的水井全部封停,大量“蔬菜村”告别蔬菜种植,改种耐旱作物。

  距离安固里淖不到200米的邢地湾村一片耕地中,绿油油的燕麦草长势正旺。这些燕麦草长成后,将作为牲畜的饲草。如今,安固里淖周边一些村子告别传统种植业,转而种植燕麦、青储玉米等作物,专门发展畜牧业。

  同时,“张杂谷”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增长。据张北县农业农村局数据,今年全县“张杂谷”种植面积近5万亩,明年计划推广到8万亩至10万亩。

  在距离安固里淖不到10公里的公会镇大特拉村,节水农业正展现出高效潜力。

  走进蘑菇种植大棚,滴灌与喷淋设施遍布其间,相比以往粗放的用水方式,如今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。

  “产业园有800个大棚,种植茼蒿、蘑菇、青椒等蔬菜。通过发展节水农业,大特拉村农业模式从‘改地适种’转向了‘改种适地’。”大特拉村村干部刘耀表示,水越用越少,农业收入却节节攀升,以前每亩80元都没人租的土地,现在非常抢手。

  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,张北县地下水资源保护取得成效。“目前,全县关停水井1524眼,退减水浇地13.41万亩,年均减少抽采地下水1600多万立方米。”张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振林说。

  数据显示,今年8月份,张北县浅层地下水位比上年同期回升4.88米,位居全省第一;比2022年同期回升6.25米,为安固里淖水体恢复奠定基础。目前,张北浅层地下水埋深10.25米,大幅领先全省浅层超采区平均埋深。

  刘耀家有一口吃水井,这口井取水的深度直观体现了近些年地下水位的变化:当地下水位低时,探到地下6米才有水;而今,井水水面距离地面不到1米。

  从耗水量大的大田蔬菜,到节水的设施蔬菜,再到“旱作雨养”的燕麦、“张杂谷”等,张北农业结构调整为安固里淖生态复苏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
10月16日,张北县海流图乡农业助理程国会观察长势正盛的燕麦草。 河北日报记者 郭晓通 摄

  建立长效机制才能碧水长存

  10月16日,距离安固里淖不到5公里的5000亩退化草原人工修复试点项目现场,一片延展的黄绿色,显示着勃勃生机。密植的牧草半米多高,在风中轻轻摇曳。草木将根系扎进土壤,牢牢锁住水土。

  望着远处碧波浩渺的安固里淖,记者发出疑问:如果遭遇持续干旱,水体一直蒸发,安固里淖会不会再次干涸?

  对这个问题,逐步修复的草原和湿地给了记者答案。

  “摸一摸草的根部,现在还是湿润的。”张北县林草局草原管理股一位工作人员攥起一把潮湿的土壤,用手指捻开说,这片草原2019年开始进行修复,覆盖率从50%左右提高到72%,草的种类增加到十几种,起到了固定土壤、涵养水源的作用。

  该工作人员解释,草原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和透水性,降水多时能把水存起来,必要时再释放出去。“可以把它看成一个隐形的地表水库,当遭遇干旱时,能够对地下水和地表水形成有益补充。”他说。

  近年来,张北在生态保护修复中累计治理退化草原23.44万亩。一条环安固里淖的草原带正逐步成形,为其构筑起一道生态屏障。

  安固里淖流域图上,清晰标明了其流域面积为3495平方公里,覆盖张北的大部分区域。随着生态修复工程推进,这片区域有望形成湿润宜人的区域小气候。

  “湿地水量大,持续蒸发能为空气对流提供水汽。当水汽积聚到一定程度,就会触发降水。”张北县林草局湿地办副主任余哲说,如此一来,“天上降水、地表承接、淖泊涵养”,这一自然循环过程得以畅通,安固里淖的水量也能实现持续补充。

  维持安固里淖的良好生态,还要建立长效机制作为保障。调整种植结构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耗水问题,同时蓄水管水措施也必须加强。

  李树宽关停的水井盖上有一个二维码。扫码后,这口井的编号、位置、曾使用人、运行状态等信息一目了然。“关停水井全部纳入信息管理系统,对其运行状态实时监控,执行最严格的取水监管。”赵振林说。

  在项目审批上,张北同样执行了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。

  2023年,一家央企曾计划在张北投资建设50万头养猪项目,并且承诺项目运行后,在张北再建一个屠宰深加工项目。

  大项目是每个地方招商引资的重点,张北当然清楚这个央企的优质项目能带来什么,消纳本地饲草,增加税收和就业……可一番思量后,张北拒绝了这个项目。

  “水务部门测算,如果上了该项目,需每年新增地下水取水量100万立方米以上,这会对正在好转的地下水位回升造成压力。”宋晨波说,“尽管不舍,这个项目最终还是放弃了。”

  望着告别20年干涸如今重现昔日风采的安固里淖,宋晨波说:“只有建立长效机制,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安固里淖碧水长存、生机不竭,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”(河北日报记者 魏雨 许卫兵 郭晓通)

10月15日,在安固里淖北岸大西湾乡生意村袁慧明介绍村里退耕还林还草情况。河北日报记者 魏雨 摄

  采访手记

  把生态资源变成绿色财富

  20世纪90年代,张北县海流图乡邢地湾村村民张宏柱一边养羊,一边打鱼。据他回忆,打一次鱼能有上百斤收获,拿到市场上能卖100多元,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。

  安固里淖附近村庄中,每个村都有两三户人家以打鱼为生,大部分村民都有捕鱼的经历,渔获是许多家庭经济收入中的一部分。

  随着安固里淖的干涸,这一切戛然而止。不过,如今安固里淖重现昔日风采,撒网捕鱼的场景又回来了。张宏柱把闲置20年的渔网拿了出来,放在羊棚上晾晒,准备捡起自己的老本行。

  2024年,淖中初步见水后,安固里淖鸟类变多,小流域气候更加宜人。环境变好了,游人接踵而至。

  今年夏天,张宏柱发现淖边来了不少北京游客。他们在这里露营、游玩,欣赏大自然的美景。好风景还引来主播在岸边直播,垂钓爱好者来钓鱼,摄影师们来水边拍摄珍稀鸟类。

  “有5个北京游客加了我微信,他们说明年还会再来,到时候到我们家吃农家饭。”张宏柱说。

  其实,围绕安固里淖的旅游开发很早就有了。记者路过安固里淖南侧时,看到一个废弃的旅游度假村,它建于2000年左右。

  一篇关于安固里淖的调查报告中记载,湖水丰盈的盛夏期间,淖周边村庄农户都开起庭院旅馆,发展乡村旅游。

  只不过,因为安固里淖的干涸,曾经繁盛的旅游产业中断。

  如今,随着生态的改善,发展旅游业的机会又回来了。张宏柱谋划着搞一个农家院,满足游客吃住需求,让他们体验下大淖风情。在采访中,海流图乡工作人员表示,如果水生态能持续变好,政府可能会考虑牵头进行旅游开发,打造富民产业。

  生态资源是一笔绿色财富。随着安固里淖生态环境的优化,在经济价值实现方面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。比如,与教育机构合作,开发“湖泊生态系统”研学课程,吸引学生团队到此进行湿地鸟类观察、水质净化学习等;把安固里淖打造成一个品牌IP,通过开展“开渔节”“湖畔音乐节”“龙舟赛”之类的活动,吸引人流,提升知名度,带动县域经济发展……

  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生态治理的目标,不仅是环境的改善,更要让一方碧水成为惠民增收的财富密码。”张北县水务局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宋晨波表示。(文/河北日报记者 魏雨)

关键词
坝上 张北 安固里淖 自然 生态
责任编辑:任海弟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