墙上的千年史 透过壁画看燕赵文化
来源: 河北日报  
2025-11-07 10:32:48
分享:

  10月20日至11月16日,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在河北美术馆开展。本次展览的作品时间跨度近2000年,其体系之完整,在历次展览中前所未有。

  漫步展厅,我们得以窥见河北壁画的独特魅力。从东汉至清末,题材包罗万象,堪称一座壁画宝库。风格生动传神,笔触间洋溢着生命力,留下了许多经典。

  更为重要的是,这些壁画是一部生动的河北生活史。它们以图像的方式,记录了燕赵大地上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貌,成为我们理解河北地域文化的一个剖面。

  很多中国壁画史上的“第一”

  “从东汉一路看到清末,河北的壁画简直是一场盛宴啊。”10月28日17时河北美术馆闭馆,壁画爱好者李晓红走出展厅时,脸上兴奋的神情未消,她在美术馆整整看了一天,甚至没顾上吃午饭。

  10月20日至11月16日,在河北美术馆举办的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,吸引了大批像李晓红一样的壁画爱好者。

  为了看壁画,李晓红去过毗卢寺、北岳庙,省外到过北京、山西,见多识广。但这次展览仍然让她大受震撼,“100多幅作品题材风格各异,放在一起看蔚为大观,好似一部壁画史。”

  本次展览以时代为序,9个单元的壁画跨越了近2000年,其体系之完整,在历次展览中很是少见。

  “河北壁画的珍贵,在于它构成了一个完整序列,没有断环,各个时期皆有遗存。”展览期间,河北博物院文博研究馆员、壁画专家郝建文当起了义务讲解员,吸引了大批“粉丝”,每次他都用这句话当开场白。

  河北的壁画作品不仅多,而且精。它们或是达到了艺术的巅峰,或是开创了中国壁画史的先河。

  在一幅名为《出行图》的作品前,观众被宏大的仪仗队伍吸引住了。画者巧妙利用了人物侧面、正面、回首以及四肢的变化塑造了上百个人物,配以飞腾的神兽、拖曳的云气。整幅作品古朴典雅、气势恢宏。

  “这件作品出自北齐高洋墓。作为皇家壁画,它由当时顶尖的宫廷画师创作,无论规模还是技艺都堪称一流,是当之无愧的北朝壁画‘天花板’。”郝建文说。

  30年前,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景波曾带领师生临摹高洋墓壁画。这位壁画专家称其“绘画水平远高于同代欧洲画家”,认为其画艺“上追魏晋风骨,下开隋唐鼎盛,抗行于顾恺之、吴道子之间,无愧也”。

  如果说高洋墓壁画是宫廷艺术的典范,那么毗卢寺壁画则是民间艺术的一座高峰。

  展区内,毗卢寺壁画前最热闹。近几年,毗卢寺作为网红打卡地热度居高不下,其精美绝伦的壁画是吸引人们目光的核心。

  据介绍,毗卢寺壁画由民间画师历时50年创作,它将民间百态融入创作中,作品朴素真实,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息和百姓情感。

  “毗卢寺壁画格局宏大,但最动人的,是那些鲜活的人物和热气腾腾的生活。其细节刻画之精妙,足见画师技艺之高超。”郝建文说,毗卢寺壁画是明代壁画的经典之作,也是燕赵大地耀眼的文化名片。

  在壁画展上,能看到很多中国壁画史上的“第一”。

  五代王处直墓出土的散乐图,表现了乐队吹奏表演的热闹场面。图中有15人,其中12名演奏者均为女子,她们面容饱满,体态丰腴,手持笙、箜篌、方响、筝等乐器合乐演奏,极富韵感。

  散乐图人物传神的关键,在于壁画与浮雕结合,它开启了两种艺术融合的先声。散乐图先雕后绘,雕刻时只求大的效果,细节处通过彩绘来实现。朱砂、褐、赭、青等色的运用,让人物形象鲜活如生。

  此作品上承唐代散乐之余韵,下启宋辽散乐之先声,弥足珍贵,是河北博物院“十大珍宝”之一。

  此外,北朝壁画单元展示了东魏茹茹公主墓的青龙和白虎壁画,它开启了把龙、虎绘于墓道两壁的定制,被称为“邺城规制”;晚唐五代单元的平山王母唐墓出土了迄今最早的横幅水墨山水壁画,填补了此类题材的空白。

  “河北的壁画包罗万象,堪称一座壁画宝库。它既有独特的审美价值,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,从中能窥见中国壁画艺术的发展脉络与风格演变。”河北美术馆副馆长周晓明说。

  从严肃叙事到世俗化的风格演变

  “妈妈,这个人好凶啊,脸上有一股杀气。”

  “是啊,画得跟活了一样,太传神了。”

  11月1日,在北齐高洋墓一幅武将的肖像壁画前,9岁小学生高丝雨边看边和妈妈讨论着。

  壁画上的武将,高鼻,大嘴,连鬓胡须,双目炯炯,剑眉紧蹙。从这幅画中,似乎能看到他浴血沙场的人生经历。

  “人物传神之笔,在于面部色彩晕染恰到好处。左脸轮廓与眉宇间的一抹朱红,如画龙点睛,使面部特征顿时鲜活立体。”郝建文说。

  生动,是河北壁画艺术的魅力所在。古代匠人们很早就掌握了颜色运用的技巧,将其融入作品中,形成了生动立体的层次感。这一技法在各个时期的作品中均有体现。

  河北壁画的生动传神,也得益于线条的娴熟运用。

  此次展览的毗卢寺壁画中,有一幅《炎天暑热》作品,参观者看后无不会心一笑。

  画面上,古人袒露肚皮,手拿摇扇,但表现炎热的点睛之笔是他的头发。画师用细致的线条,将因汗水粘连的头发绘成丝丝细绺,非常传神。

  “画中人的发丝与胡须,不像笔墨所绘,倒像是从肌肤中自然生长而出。耳边那几绺以简练笔法勾勒的发丝,仿佛让人感受到他脸颊蒸腾的热气。”郝建文说。

  郝建文从事壁画临摹工作多年。在他看来,线条是壁画绘制中最核心的元素,线条不是冰冷的笔触,而是富有弹性和生命力的。在这幅作品上,那几笔发丝让整幅作品鲜活起来。

  郝建文曾将壁画照片发到朋友圈。很快,一位画家朋友留言:“感觉古人头发都出汗了……尤其那位没有束发的,简直热到爆,画面感太震撼了。”

  作为民间壁画的代表,毗卢寺壁画的最大特点是气韵生动,观之满壁生风,令人如入其境。其中,有这样一则故事。

  20世纪90年代,一家出版社出于保护目的,到毗卢寺拍摄壁画。镜头对准绘满壁画的墙,墙上有一扇窗。窗外月亮高悬,风动不止,树木摇晃发出“哗啦啦”的声响。

  摄影师打开镜头的那一刻,被吓得一激灵。原来,在摄影机镜头里,窗外的实景和生动的壁画融为了一体。风动树摇的真实感,让人误以为处于壁画的真实情境中。而壁画所绘的,是强盗打劫和老虎吃人的场景。

  在壁画发展史上,其风格经历了从严肃叙事到世俗化的演变。及至明清,河北壁画在生动之余,还平添了一份活泼。

  蔚县故城寺一件壁画作品中,几位神仙面朝前,眼神却向后瞥,有些憋笑的意味,富有戏剧性。尤其是一位神仙和侍者互看,竟有些眉来眼去的感觉。

  “原来神仙也俏皮啊。”一位观众的评论引来观者会心一笑。

  “一般来说,人物题材壁画多表现其庄重肃穆,但随着壁画艺术从庙堂走向民间,必然会融入诙谐、活泼的元素。”周晓明说,对今人来说,这是一种幸运,我们得以从中体会到古人别样的意趣和情感。

  河北地域文化的生动剖面

  李晓红看壁画的乐趣,既在壁画的美,也超越了壁画的美。作品所呈现的古人的生活,是把她“钉”在美术馆一整天的关键。

  “你看耍拨浪鼓叫卖的货郎,手拿抹子、瓦刀的泥瓦匠,让观众好像穿越到明朝,直视当时的市井生活。”在壁画《往古九流百家一切街市》前,李晓红驻足许久。

  “欣赏一幅壁画,就是与古人对话。欣赏不同的作品,仿佛坐着时光机在不同的时代穿梭,观众喜欢这样的‘临在感’。”李晓红说。

  壁画是凝固在泥土上的过往生活。河北壁画,也是一幅河北生活的历史。在这本历史“书”中,参观者们找到了各自的趣味。

  10月29日一早,太原姑娘王铮专程坐高铁来石家庄看展。

  王铮是一名设计师,酷爱时尚,平日喜欢服装穿搭。她欣赏壁画的角度有所不同,格外关注画中人的衣装服饰。

  井陉柿庄金墓壁画《捣练图》令王铮印象深刻。这是一幅描绘妇女捣衣、理线、熨烫衣服的场景,画中人物姿态生动,服饰色彩鲜明,画中衣架上搭满了各式衣衫。

  王铮用手机拍下了这幅壁画的每个细节,反复观看细细品味,直言“从中学到了不少OOTD(今日穿搭)的技巧”。

  不同参观者关注点各有不同。有人关注农具的演变,有人留心古代交通工具的形制,还有人关注宴饮的场面、吃食的变化,种种对生活的体察,不一而足。而题材丰富的河北壁画,恰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库。

  细看壁画所呈现的生活,其中隐藏着河北地域文化密码。

  宣化辽代墓群壁画《备茶图》中,身着汉服的女童专心碾茶,契丹族装束的小童认真煮茶。两个儿童身后,还有两名汉族女性和一名着契丹服饰的男性,分别在端茶和取水。五人各执一事,展现了茶事的不同程序。

  “历史上,河北地处游牧与农耕文明交汇带,是民族融合的前沿。各民族文化在此碰撞交融,形成的兼容并包的文化性格,成为河北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。”周晓明认为,《备茶图》中不同民族的人共同参与茶事,证明中原的茶文化已深入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,成为不同族群之间共同的生活习惯与文化纽带。

  本次展览中,有不少孝老敬亲题材的壁画。令人略感意外的是,这类典型的儒家文化作品,大部分出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之手,如元代壁画《孝行故事图》《扼虎救亲》,辽代壁画《割股奉亲》等。

  这些作品表明,在民族交往中,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展开深入互动,并对他们产生深刻影响。这些壁画成为燕赵文化多元、兼容并包的生动注脚。

  “河北壁画的价值,不仅存在于艺术层面,更深藏于它所承载的鲜活历史与独特文化之中。”郝建文说,壁画恒久的生命力也正系于此,它直抵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群众生活和文化创造。

  数字“定格”为艺术保护提供更多可能

  采访中,不少壁画爱好者道出了他们钟情壁画的原因:与国画、油画不同,壁画不是静止的平面图像,也不是颜料的堆叠,而是描绘于泥土上的艺术,观之气韵生动,仿佛与古人气息相通。这种来自泥土的生命力,构成了壁画的一大魅力。

  然而,壁画以泥土为载体,也意味着终将归于尘土。材质本身的脆弱使得壁画很难长时间保存,这无疑为壁画保护带来了挑战。

  以石家庄毗卢寺壁画为例,20世纪80年代,毗卢寺后殿的一尊菩萨形象还非常完整,而如今,在短短三四十年后,菩萨形象已有些斑驳,膝盖以下墙皮出现脱落。

  壁画保护和修复,能延缓其寿命,但要使其“永生”,可以通过壁画临摹与数字采集,将这份艺术瑰宝永久“定格”。

  本次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上的部分作品是临摹的,如北齐高洋墓的几幅壁画。事实上,正是通过临摹的方式,这些壁画精品得以被抢救,它们才有机会和观众见面。

  临摹作品质量并不输给原作。河北博物院文博研究馆员郝建文多年从事壁画临摹研究工作,他告诉记者,壁画临摹遵循客观性原则,原壁上人物的眉毛、胡须有几根,临摹出来的也必须是几根,而且须发的粗细、长短、走向等都要和原壁一致。

  壁画临摹对艺术工作者提出了很高要求,临摹者不仅要有相当高的艺术理解力,还要通过学习历史,吃透作品的时代气息。此外,掌握古人的绘制手法,了解古人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也是必修课。

  “临摹工作者通过复原性临摹,努力把壁画进行最大程度的复原,力求使原作的形象、色彩和神韵得以完整、清晰地再现。”郝建文说。

  随着数字化手段的发展,壁画的高精度、大规模保护成为可能。

  在我省蔚县,壁画遗存数量庞大,几乎村村皆有。如此巨大的体量已远超临摹的极限,数字化手段的引入为壁画艺术保护提供了解决方案。

  前些年,郝建文曾在蔚县进行过壁画的调查和数字采集工作。近两年,河北美术学院等机构的专业数据采集团队,也开始对蔚县壁画进行系统性、数字化的记录。在数据采集中,相关团队不仅聚焦壁画本身的艺术价值,还注重挖掘壁画背后的民俗文化、历史背景等内容,为后续的学术研究、艺术创作和文化推广提供可靠的资料支撑。

  河北古代壁画是宝贵的艺术遗产,我们应该将它保护好并传承下去。同时,也要利用这座文化宝库,让它成为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,服务于我们的时代。

关键词
壁画 美术馆 河北省
责任编辑:许晓星
TOP